新书推荐 | 作家姬长有最新力作《巴村牧居》出版发行
作家姬长有最新《巴村牧居》由中国作家联合出版社出版。《巴村牧居》的写作总体上以巴村为地理坐标,以新疆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央治疆方略为时代背景,以哈萨克族日常生活为视角,以驻村工作为切入点,进而延展至具有西域元素的多元一体文化格局。
作者简介:
姬长有,1985年出生于黄土高原渭水河畔一个小村庄,现居新疆伊犁。中国作家联合出版社签约作家。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,幼时随父耕读勤俭,学修教育、文学、新闻、法律,略知音乐,先后从事教育教学、组织人事、纪检监察等工作。常怀感念之心和悲悯情怀,以“君以举贤为常,官以任贤为常,士以敬贤为常”为自己的社会理想,初纯心于音乐,后转向文学。20岁开始写作,2007年发表诗歌处女作《写给妈妈的诗》和首篇散文《白杨落叶》,27岁出版第一部文学作品集《野桥流霞》,文字兼具思想性和文学性,著有作品集《野桥流霞》《边地月光》《巴村牧居》。事迹及作品入编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70周年典籍《赤子情·中国行业精英荟萃》“文学卷”和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典籍《百年丰碑·中华儿女风采录》,应邀入编第六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高峰论坛(2020·北京)官方会刊《中华传统文化名家风采》。作品入选《中国博客作品精选》《2018中国优秀作品年鉴》《2020中国作家作品选》《中国当代文学精品选》《迈向新征程·100位新时代奋斗人物/100件新时代精品力作》《当代作家文选》《当代诗人文选》等多部文学编著。
图书目录:
上编:散文
第一辑 牧野觅踪
牧居 / 003
听雨 / 010
天马 / 014
牧场 / 019
白杨 / 023
乡村 / 026
山狼 / 030
雪境 / 034
听溪 / 039
小羊 / 041
故乡 / 044
第二辑 使命苍生
初到 / 049
走访 / 052
煎药 / 058
演讲 / 062
教育 / 066
母亲 / 074
祖父 / 078
希望 / 083
中医 / 088
法道 / 093
脱贫 / 098
第三辑 生活知味
食味 / 103
活着 / 108
钥匙 / 114
尊严 / 117
生日 / 122
生活 / 124
拒绝 / 131
现世 / 135
献辞 / 139
感言 / 143
第四辑 生活知味
音乐 / 148
写作 / 153
饮月 / 159
素颜 / 163
情词 / 169
夜语 / 171
秋日 / 174
八月 / 178
寄言 / 181
秦腔 / 185
水语 / 189
下编:诗词
月色如是 / 202
吹过的风 / 203
你在远方 / 204
一个消息 / 205
没有时间 / 206
夜的悲凉 / 207
时代的番号 / 208
溪流之歌 / 210
爱之永恒 / 211
春雨山川 / 212
病床前 /233
你的笑容如此灿烂 /234
春寻 /235
雨的语言 /236
心中的猜想 /237
黎明的呼唤 /238
送你一树春啼 /239
向着太阳 /240
千年的沉默 /243
庚子疫期诗作小辑 /244
芳草湖之歌 /255
阳光洒在窗台上 /256
那个夏天(组诗) /257
正午的沉思 /260
致远方的你 /261
住村八首 /262
牧家走访记 /265
夜宿山中牧家 /266
访阿什勒山中牧家 /267
吃茶别题 /268
春日村郊徒步 /269
三十六岁生日题 /271
巴村六月素描 / 272
庚子疫情记事 /273
天赐小女儿 /275
女儿周岁生日题 /276
宿库尔德宁再题墙上风景画 /277
除夕咏叹兼答友人来信 /278
惊蛰咏叹 /279
七夕咏叹 /280
寻访红军旧迹 /281
荆竹山感怀 /282
毛泽东旧居前 /283
缅怀三首 /284
将别井冈山示先烈追怀有寄 /287
深夜听雨有寄 /289
加班夜归口占 /290
寄陇西贤妹 /291
庚子七夕寄北戴河友人 /292
前面的话:
2020年秋天,我到特克斯县齐勒乌泽克镇巴喀勒克村参加新疆自治区统一实施的“访民情、惠民生、聚民心”驻村工作,为期一年。正好赶上一个特别的时间节点,脱贫攻坚收尾(2020),乡村振兴起步(2021),有幸成为这一历史时刻的见证者,所从事的工作涉及联系服务群众和乡村建设方方面面。这本《巴村牧居》就是我驻村期间的写作书稿。
《巴村牧居》的写作总体上以巴村为地理坐标,以新疆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央治疆方略为时代背景,以哈萨克族日常生活为视角,以驻村工作为切入点,进而延展至具有西域元素的多元一体文化格局。是一部纯文学作品集。在排版布局体例上延续了我前两本书的风格,上编为散文,下编为诗词。
新疆的确很特别。我在写下这句话时斟酌了好长时间,最终还是选择以“特别”来表述。无论地理历史、社会人文、自然景观,这种特别不是主观意愿,而是一种客观事实,是一种历史成就,也是现实呈现。这实际上给关心关注新疆的朋友出了一个难题:你必须有新疆生活工作或旅行考察的经历,才有底气去讲新疆。同时,给历史、文化、社会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对于新疆,必得做跨学科的通融性研究和采取审慎的学术语言表达。
如果说曾经的新疆以各种文明在此交辉享誉世界,那么,今天的新疆,正在以痛苦和希望并存的涅槃重生积极回应着时代的召唤,历史不可忘却,是为了警示后人;但脚步必须向前,更是为了生活的梦想。《巴村牧居》内容触及扶贫、乡村、饮食、行居、音乐、教育、民俗、牧区、文化等主题。因此,它也是了解新疆的树之一叶、花之一瓣,是展示今日新疆基层社会生活的一个小窗口。但毕竟为一家之言,故难免粗陋之处。
因为写作的缘故,我更愿从人性、文化、思想的视角看待西部现象,如果说这种“软力量”在别处是一种沉默的表达,在新疆,它则是一种晴天霹雳般惊醒众人。无论哪个民族,在普遍的人性层面我们都是一样的,大家都要穿衣吃饭,都要恋爱、结婚、生子。然而,政策也好、措施也好,如若无视这个“软力量”,必将以理想化脱离现实,甚至可能出现预料之外的结局,历史已经给出了充分的证明。现在,这种基于对美好未来之向往的共识已经形成,前景光明,但路途依然充满艰辛。
我深刻认同叶朗先生所倡“接着说”之思想并深受启发,深思熟虑,感到这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在历史、文化、思想领域的一个暗点,所谓“门户之见”其本身是一种阻隔和切断,需要接着说,必须接着说。推而广之,在施政领域,如乡村建设、基础教育、环境保护、反腐促廉,何尝不需要“接着干”!因此,在我的写作中,尤其在这本书里,有着较多对传统文化和先贤思想的接续性表述。我把它视为一种使命,这是一个写作者应有的文化自觉,我想我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做。
自秦汉以来,曾经有神秘的“西域三十六国”,以及后来的各种迁徙融合演变,必然的造就了今日新疆多个民族、多种语言、多元文化和各民族共生共存的基本事实。新疆的社会结构是各民族“大杂居小聚居”,两千年来,随着经济社会发展,实际上始终在不断地交流交往交融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故而有许多现代意义上的民族,是近代以来才逐步形成的,这是不可违背的历史规律。我所在的巴喀勒克村,是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体的牧区村落,因此在我的写作意象中自然的体现了关于哈萨克族、草原等地域文化元素。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所创造的精神财富,都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。当然,在这里我也有“接着说”。
因为我的姓氏、性格、经历等的原因,我这个人有十分深沉的历史和文化情怀,故而对一些事物和现象比较敏感,对历史、文化、思想、文学的一些东西颇觉亲近。每逢走进山郊野外,又有十分真切的宽心抒怀之感,因此也总有内心的触动。我们今天这个时代跑得太快了,每个人都感到很累,都心存忧郁、心有彷徨,心灵时常找不到安放的去处。巴喀勒克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,是块人间净地,在巴村这一年,实际在我确是一种新的人生体验,是对自然、生命、生活新的阅读,抛却驻村工作的辛苦,在我心灵深处则是一次放生。假如幸福确有什么指数可言,那么,没有比获得内心的平静更奢侈的了。
在《巴村牧居》出版面世之前,姑且写下以上的文字,算是对我巴村写作、对本书读者的一个交代。文学是一种向内的呼唤,它让人的神性张扬、人性擦亮。从写作伦理上讲,任何的文学作品首先是作者写给自己的,其中涉及寄寓、安顿、思考和表达。换句话说,作者也是读者之一,阅读本身只不过是一种分享。那么,剩下的一切就交给时间吧。我工作已经15年了,总觉得自己努力还不够,每每想到一些事,时常于夜半惊醒。时光蹉跎,就个人而言,也只能做到尽心以竭力。
这里必须提及的是,刘必泉先生是我尊重的前辈,也是朋友,他曾经将宝贵的青春年华安放在新疆大地上。与我有缘,10年前曾得到他恳切的教诲,殷殷之意铭记于心。这本《巴村牧居》能够顺利出版,也是得到他的重要支持,应该说也有他的一份功劳,我要感谢他对一名后辈朋友的真诚期望,当思之、行之。
2021年6月28日于巴村